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位置: 东营一道教育 > 公益活动 > 心理夜话
栏目导航
最新活动 
心理夜话 
 
2015年12月18日《心理夜话》李茹 西文防
东营一道教育   2016-03-02 19:29:59 作者: 一道教育

《心理夜话》之青少年成长困惑

时间:20151218日 

嘉宾: 李茹 西文防

主题:父母在,远游否?

主持人:开场

主持人:《论语》中《里仁》里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今天我们就去探讨,父母在,作为子女,我们到底该不该远游。

音乐:满文军《懂你》

主持人:一首满文军的《懂你》,优美旋律,感人至深歌词,每每听来,如同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怀念和热爱,那种发自心底的共鸣震撼每一位听者的心灵

孩子对父母有最原始的爱,同样的,父母对孩子也是。但孩子终究会长大的,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说:养女儿就像打游戏,建号,升级,一开始是一个月升一级,后来就慢慢一年升一级,等着慢慢的级别高了,技能多了,装备好了,你也该卖号了!

接下来有人在下面跟帖:养儿子也像打游戏,建号,升级,一开始是一个月升一级,后来就慢慢一年升一级,等着慢慢的级别高了,技能多了,装备好了,到最后被一个叫儿媳妇的给盗了!

还有一个家长感言:养孩子就像发射卫星,花费数年光阴,时刻警醒不让卫星有任何偏离轨道的可能,最后一朝发射成功,然后卫星就消失在茫茫的外太空,只剩下定期不定期的发回来一些微弱的信号……生活费……生活费……把生活费发给了卫星,叮嘱卫星吃好穿暖……卫星又发回来微弱的信号…别叨叨…别叨叨…

一个把子女比喻成游戏,一个把子女比喻成发射卫星,不论哪一个,都体现出父母内心深深的渴望,渴望子女能留在身边;也体现出了父母内心的无奈,无奈于子女的终将离开这个家,成为独立的个体。

一、两位老师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总体点题,开始解析这个现象)(父母留孩子,孩子想出去)

1.这个话题,父母想要让孩子留在身边,这是想要得到子女的爱,如果说的严重点,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对子女的控制,或者,蕴含的是父母对被抛弃的深深恐惧。当然说这个会有很多的父母不同意,甚至是委屈,举个例子来说:……

2.孩子想去外面,那是孩子对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渴望,当然了,如果这个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好的话,这个远离家乡往往带着内心深深的痛和来自于家庭的伤害。比如……

3.刚才说到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点很关键,有的人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对象,建立不了自己的家庭,都是因为他们缺乏自己独立的人格。比如……

二、主持人:但是我也会看到很多父母并没有那种被抛弃的恐惧,很多父母确实也是想让孩子独立,从小就教育孩子独立。两位老师对这个怎么看?

(引入爱的主题)(父母“赶”孩子)

1.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看问题不能看他的初衷,而要看他的结果。孩子的独立不独立,不是靠教育出来的,而是靠爱出来的。

2.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父母才会培养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孩子。

3.确实很多父母的行为看似是想要让子女能有好的发展:好的成绩,考上好大学,选择好职业,建立好家庭……但是孩子却没有好,或者就算取得了好的成绩,心理上甚至身体上也总是出现很多问题,比如:……

为什么会这样呢?

①有人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和子女的爱是为了分离。

②没有爱的人,他一生都在发展,但是总是找不到幸福。他永远都以一个流浪者,永远在寻找一个家。

主持人:

音乐:刘欢,宋祖英《家园》。

三、主持人:(引入控制话题)

父母让孩子独立,孩子没有独立,其实这本质上也是一种控制。

其实这还是一种控制的问题,控制有三种: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跟踪、调查、限制人身自由都属于硬控制;讨好、利诱、撒娇、胡闹、施苦肉计、要挟都属于软控制;信用、承诺、保护、恩赐、以身作则、威望、自信、勇猛属于无形的控制。

各自举例。

四、主持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引入爱的能力的培养)

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的十分悲伤。孔子说:“快,快,前面有贤人。”走近一看是皋鱼。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先生家是不是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

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出去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照顾到亲人,这是过失之一;自视清高,不愿为君主效力,没有成就,这是过失之二;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断绝了联系,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过去了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后想见而见不到的,是亲人。就让我从此离别人世吧。”说完就辞世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大家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让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有许多弟子辞行回家赡养双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长期在外,对于年迈的父母来说,确实也是困难的。

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不是靠距离上的近来维系的。

2.长期在外照顾不到父母确实是个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爱的连接。你就算天天在家,对父母释放不出爱来,还不如不在家。

3.离家是为了更好的回家。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爱。

五、主持人,刚才谈到控制,谈到父母让孩子独立,怎样才能让一个家庭去平衡这种矛盾呢?(引入解决方向)

1.有一个改变的心。

2.发现各自内心的需求,并尊重。

3.勇于表达自己。

附:原生家庭治愈的七个阶段

家,其实是一个比较广的概念,既包括原来自己长大的那个家庭,也包括仍然被原生家庭影响的现在的关系,例如,父母已经过世了,但是和自己的丈夫、妻子、孩子、朋友之间依然延续着原生家庭的互动模式。这些类型的亲密关系,都是我们谈到的“家”。

第一个阶段

不知道有原生家庭的问题,只是觉得痛苦,见不到家人的时候想念,见到家人的时候,过不了多长时间又开始冲突,无法和睦相处。也有的家庭是只能做浅层次的沟通,大家相敬如“冰”,不能谈及深层次的内容。有的人会选择逃离,但是即使离开家人以后,仍然会遇到与家人相似的“朋友”,重复熟悉的痛苦。

第二个阶段

开始明白有原生家庭的问题,尝试开始重建自己的界限,开始学习划界限,但是遇到家庭的激烈反对和攻击,会比第一个阶段更加痛苦,因为暂时还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离开家庭。有的人就退缩回去以前的互动模式,因为“熟悉的痛苦”反而比较好受。但是有的人会选择继续走下去。

第三个阶段

开始可以划界限,可以离开家庭,找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开始医治,开始找到相对安全的“代父母”来得到滋润,但是还没有勇气尝试回家。在这个阶段的末期,开始能够认识到原生家庭不仅有伤害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有很多的传统、习惯都是今天仍然给我们带来祝福的,开始对原生家庭“去妖魔化”,开始有“盼望”。

第四个阶段

医治到了一个程度的时候,觉得自己有了一点力量,情绪相对比较稳定,平安,可以开始回家了。但是回到家,很快就会“败下阵来”,受到新的伤害,也会反击,也会造成家人新的伤害。不得不再次逃离。经过一段时间的医治,再回去,再逃离,如此反复。这个阶段会持续一个很长的时间,因为医治是包括安全感、情绪按钮、内在誓言、自我认知、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界限把握及其他人生的方方面面的,一直到在所有的这些问题上,我们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稳定的认识,我们才能不那么容易被“戳破”。

第五个阶段

能够保护自己,基本可以和家人稳定的相处了,虽然偶尔还是有“戳破”的时候,但是对自己可以不再回到原来原生家庭的循环模式已经有了相当的信心,可以允许自己有被“戳破”的时候,可以迅速的调整回来。至少可以做到当受到家人攻击的时候,可以不攻击回去,不造成新的伤害。

第六个阶段

能够形成自己的保护膜,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心态上,行为习惯上都已经可以保持稳定,好像一层宇宙服一样,不管家人如何攻击,都不会再受到伤害,甚至可以在家人伤害自己的时候,帮助对方疏导情绪,或者表达爱意等,来使对方得到医治。从这个阶段开始,这样的互动,开始使我们的家人得到医治了,因为我们自己开始成为了一个“稳定剂”,当家人消沉、暴躁、抑郁、苦毒、愁烦、绝望的时候,你开始对他们有医治性,你开始成为一个有“医治性”的人了。

第七个阶段

我喜欢叫这个阶段叫做“筛子”阶段,在前面的阶段里面,我们都是防护的状态,我们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就好像隔了一层膜,风和日丽的时候,我们就出来承受一点天伦之乐,天气一变,我们就赶紧把自己保护起来了。很紧张,有防护。

到了筛子的阶段,自己就好像变成了一个“净化机”,即使是在家人暴跳如雷的时候,依然可以将对方的动机细分开来,一个行为是由很多动机组成的,从自己的角度,常常只看到自己行为里面爱的动机和公义的动机,但是从对方的角度看,却常常只看到罪的动机和败坏的动机,从心理辅导员的角度来看,还能看到一个心理需求和医治需求,从神的角度来看,则会看到更多。

在这个阶段里面,你可以将这些都很好的过滤筛选,有毒有害的部分可以滤除,而不在你身上留下什么影响。你也可以很放松的享受家人的爱意和关怀,你也可以很自在的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爱的浇灌。在爱的关系里面,变得很自由。

关于一道 心理学院 学生教育 企业咨询 公益活动 联系我们
  心理培训 学习力提升 服务内容 活动公告  
  心理咨询 家长课堂 案例分享 最新动态  
  心灵之约 就学指导 企业文化    
鲁ICP备15031600号